长沙一日游

www.f758.com
  • 长沙首页
  • 周边旅游
  • 韶山旅游
  • 周边漂流
  • 岳阳旅游
  • 衡山旅游
  • 吃在长沙
  • 住在长沙
  • 行在长沙
  • 游在长沙
  • 客服中心服务热线:15387558448(值班王经理) | 15367817123 |18670038628 微信
    长沙一日游:长沙一日游110元/人长沙一日游,岳麓山、橘子洲头110元/人长沙一日游+岳麓书 院160元/人长沙到株洲方特欢乐世界一日游248元/人
    周边长沙一日游:长沙到韶山一日游特价60元/人长沙到韶山一日游+滴水洞115元/人长沙到岳阳一日游特价248元/人长沙到南岳衡山一日游368元/人
    您当前位置:长沙旅游网 >> 游在长沙 >> 浏览文章

    岳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发布时间:2012/4/4 13:05:06

    岳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简介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等,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自上世纪八十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由此奠定了书院讲学部分的基础。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筑的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至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元明一代屡有兴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发扬于书院。据志载元明大小修建活动达廿多次。明廷几次令毁书院,尚未受直接影响。其中修建规模较大而有所发展的:正德年间守道吴世忠重新规划,“以风水未美,迁正学基”,更书院向,迁大成殿于书院左,并形庙制,拆毁道林寺,以其材修建书院。”因此形成了现存书院前部的基本布局。
            清代两百多年间,修建更密,志载大小修建活动达数十次之多,且多有朴学大师掌院,传书院经世致用之风。其中较为突出或有所创建的: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巡抚周召南倡修,基本承明遗制。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巡抚丁思孔再修,次年得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额及十三经等赐书十六种,便成现存书院中轴后部规制。乾隆年间对环境风景建设又多有所创。院长罗典辟院旁隙地为园池,栽花木,标以“八景”。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昆重振书院,留下书院的最后形制规模,现存书院古建亦多经此次重修或重建。
            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学制,诏谕各省“于省城市改设大学堂”,因此次年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学堂仍以此为校舍,仅将“东西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门以上,讲堂,文昌阁、藏书楼及周程朱张等祠堂,保留不变。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学堂,乃迁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高师停办,又迁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仍就书院基址扩建,并创辟实习工厂(今址),从此麓山开始了工科教育建设。1926年2月1日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国立)在书院正式成立。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省委托湖南大学管理、修复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于1979年开始着手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并于1984年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设理学、书院、文物和古建筑四个研究室,组成了一支由历史学家、建筑师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与文物保护队伍。1986年修复工作陆续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2005年湖南大学改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为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2009年岳麓书院批准招收历史学本科生。至此,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基本完备。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千年建设历史中,在这个优美的校园里,倾注了多少劳动血汗和聪明才智,演现了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学术思想和复杂斗争,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历史进程,它所遗留的文物史迹,都是生动的历史见证,是书院文化精神的见证。书院精神是在书院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精神。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从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建筑格局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景观构成

     

    (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俯瞰图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

    自然风光

    岳麓山的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

    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

    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

    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人文景观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留恋忘返。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文化传承

     

    (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百泉轩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2]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创立。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明朝宣德始,经地方官员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每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自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此,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观。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漠,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已与岳麓青山溶为一体,是岳麓山文化浩气长存的一个篇章,是碧血丹枫美景中最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页。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宗。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儒学和汉学,道光年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六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虽几经变革,多次易名,但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原书院院舍始终保持未变。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烈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学府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历史沿革

     

    (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3]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栻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书院的学规

     

    (图)岳麓书院学规岳麓书院学规

     

    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订的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

    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

    岳麓书院学槼: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名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创建和繁盛

     

    (图)岳麓书院御书楼岳麓书院御书楼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南岳之麓的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

    宋代潭州教育之兴的明显标志便是岳麓书院的建立。但岳麓书院的渊源一直可追溯到五代末。那时,茂林修竹、葱笼滴翠的岳麓山林已是士子的习业之所。智等两位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这时已不是仅仅能让“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的简陋学舍,而成了拥有讲堂5间,斋舍52间的规模恢宏的书院。不久朱洞去职离开潭州,书院因一时得不到支持而一度出现“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冷落局面。

    但到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则知潭州时又恢复了生机。李允则本是儒臣,系唐济南团练使李谦溥之子,少时就以才略闻,后以荫补官,所到之处都致力为民办实事,“民皆称便”。他知潭州后,对兴教办学身体力行。

    岳麓书院在李允则的主持下,很快获得了恢复和扩建。他“尽获故书,诱导青衿,肯构旧址。外敝门屋,中年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请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使书院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以讲学、藏书和供祀3个部分组成的书院规制。书院正式定额为60余人,其他从学者还不在此数,声名渐次传播三湘衡岳之间。朝廷因岳麓书院办学有成绩,故采纳李允则的奏请,拨赐御书给书院,所赐之书有《释文》、《史记》、《唐韵》、《玉篇》等各种经书史籍。北宋王禹在《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赞誉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比之孔孟之乡的“洙泗”、“邹鲁”。潭州也从此有了“潇湘洙泗”的美名。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潭州湘阴人周式上任山长。周式“学行兼善,尤以行义着称”。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办学规模大为扩展,学额由原来的60余人提高到“数百人”。周式还请知州刘师道扩建斋舍,当时有谭绮作记,可惜原记不存,具体扩建情况难详。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宋真宗感其学行义着,授周式为国子监主簿,留在朝廷效命。但周式坚请不就,乞求归山掌教。真宗为之动容,乃赠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以表彰他的拳拳执教之心。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吕祖谦、吴澄之说是: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王应。麟之说是: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范成大之说是:徂徕、金山、石鼓、岳麓。马端临之说是:岳麓、睢阳、白鹿洞、石鼓。古人众说纷纭,但也不必拘泥于某家之言,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印象是多么刻骨铭心。

    北宋朝廷为了加强思想上的专制,振兴衰落中的官学,拓宽科举取士的途径,曾展开了4次兴学运动。在官学运动的冲击之下,各地书院遭到了摧折,有的被废弃,有的则改成了官学。同样,岳麓书院也难逃厄运。

    1097年(绍圣四年)朝廷下令废弃岳麓书院,要将书院改为鼓铸场。在岳麓书院面临着生存威胁的关键时刻,湘阴尉朱辂冒着杀头危险,以“乡校不可毁”为由抗旨不行。朱辂虽官微言轻,但由于岳麓书院名声在外,朝廷也只好作罢,岳麓书院也就幸免于难。岳麓在官学运动中不仅没有沉寂下去,反而纳入了“潭州三学”的“三舍法”教育改革体制,成为荆湖南路的最高学府。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兵革灰烬,什一仅存”,几成荒榛之地。1165年(乾道元年)岳麓书院得以重建。担起重建岳麓重任的是当时的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刘珙也系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重。他知潭州后对发展文教十分重视,“葺学校,访雅行,思以振之”。他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重建岳麓之事,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书院不仅恢复了昔日旧观,而且又有扩建,屋舍增至50楹,并“肖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堂之北”。特别是他延聘著名理学家张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主教岳麓,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数省,人数达千人之多,以致“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为岳麓历史上所未有。南宋另一位大理学家朱熹闻张得衡山五峰(胡宏)学,专程造访岳麓,举行了驰名天下的“朱张会讲”,推动了闽学与湖湘学的交流,岳麓书院的影响也更深更广。诚如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所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继张主教、朱张会讲后,又有胡宏的另一高足彪居正于1167年(乾道五年)主教岳麓,继有事功学派陈傅良于1188(淳熙十五年)年来岳麓讲学,使岳麓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活跃的学术气氛。在陈傅良讲学岳麓的同时,湖南安抚使潘畴再次修葺书院,“广二斋,益额十人”。州教授顾杞亲任山长,并聘张高足吴猎为堂长。

    1194年(绍熙五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第二次来到潭州,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1222年(嘉定十五年)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以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专程前往岳麓书院主祭朱洞、周式、刘珙。1146年(淳六年)理宗再赐“岳麓书院”额,恢复“潭州三学”。1253年(宝元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又聘吉州理学名家欧阳守道为副山长,开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大力弘扬理学。张季子张庶、侄张忠恕也先后讲学书院。岳麓传播经邦济世之学、倡行伦理践履的学风一直坚持到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书院被毁的最后一刻。

    景观游览

     

    (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

     

    交通

    从火车站乘立珊专线到岳麓公园站下,步行5分钟即到。

    住宿

    岳麓山门口有许多小宾馆,山下湖大,师大等大学附近也有住宿。

    美食

    岳麓山屋、上海人家、浦月人家、曲园酒楼、小阿静酒楼•一品香辣蟹这几个店的东西都好吃,岳麓山屋手撕小鳖味特别好吃。

    岳麓书院地理位置

    书院附近公交线路:
             立珊专线: 长沙火车站长岛路口曙光路口韭菜园牛耳教育(南阳街口)华图教育(太平街口)市四医院岳麓山北二里半湖南师大岳麓山南渔湾市八字墙左家垅左家垅西中南大学(清水路)磨子山淹鱼塘中南大学学生公
             106路: 华夏开福寺东 —  开福寺 —  开福寺西 —  梦洁家纺(竹山园) —  湘雅路西 —  二马路 —  湘雅医院 —  兴汉门 —  省中医院(营盘街) —  水风井 —  中山路 —  中山亭 —  五一广场 —  新民学会旧址 —  新民路东 —  学堂坡 —  桃子湖路口 —  湖南大学 —  天马山东 —  天马山西 —  麓山南路口 —  渔湾市 —  八字墙 —  左家垅 —  左家垅西 —  中南大学 —  王家湾
             305路:  高叶塘 — 市四医院 — 岳麓山北 — 二里半 — 湖南师大 — 岳麓山南 — 渔湾市 — 八字墙 — 左家垅 — 左家垅西 — 中南大学 — 王家湾 — 王家湾北 — 树达学院 — 桃花岭公交首末站
             202路: 长沙火车站 — 长岛路口 — 曙光路口 — 袁家岭南 — 窑岭北 — 窑岭南 — 长岭 — 曹家坡 — 东塘北 — 东塘西 — 雅礼中学 — 侯家塘 — 侯家塘西 — 仰天湖 — 白沙路口 — 沙河街 — 南门口 — 城南路口 — 天心阁 — 定王台 — 湖南省人民医院(柑子园) — 司门口 — 贾谊故居 — 解放西路口 — 市四医院 — 岳麓山北 — 二里半 — 湖南师大 — 岳麓山南 — 桃子湖 — 湖南大学 — 天马山东 — 锦绣潇湘(阜埠河路) — 天马学生公寓 — 麓山南路口 — 八字墙 — 左家垅 — 左家垅西 — 中南大学 — 王家湾东 — 王家湾
             132路:世界之窗 — 广电中心(会展中心) — 月湖公园 — 山月路口 — 月湖公园北 — 长沙大学 — 洪山桥 — 德雅路口 — 百花园路口 — 喻家冲 — 国防科大 — 九尾冲 — 华夏路口 — 新河 — 银盆岭大桥西 — 银盆岭 — 六沟垅 — 预制场 — 溁银桥 — 望月湖小区 — 望月湖 — 溁湾镇[新外滩] — 橘子洲大桥西 — 新民路东 — 学堂坡 — 桃子湖路口 — 牌楼口

    >>相关文章: